小編來易佳三硅膠也有三個月了,剛來不久總經理呂榮煥先生就跟我們說過一句話"企業不賺錢就是在犯罪!";以前一直不能理解,直到這段時間讀到一篇文章,終于能理解:企業不賺錢,拿什么去搞研發?拿什么去追求品質?拿什么去支付我們的供應商以及我們的員工工資?
先把亮點說在前面:我們的模具硅膠,移印硅膠在同行當中是數一數二的!十年磨一劍,十年來我們一如既往追求品質,沒有最好,只有更好!
我們不會在你半信半疑中讓你相信,你可以拿樣品去試,試完了請記住我們的品牌:易佳三硅膠!
下面轉載一篇非常值得深思的文章,讀完你就能明白,為什么會有那么多國人崇洋媚外,為什么中國制造在國際上沒有地位,值得企業家深思。
以下內容轉載自"商業與管理"。
華為掌門人任正非曾說:“再不可以忽悠中國消費者了。什么“物美價廉”,什么“讓消費者享受低價”等等。這些東西都是靠不住的。提升產品品質,需要巨大的投入和決心,需要幾十年厚積薄發。
你一味低價,就沒有好產品。而消費者根上的需求是好產品,是高品質的產品。企業滿足不了他們的需求,就把他們逼出中國,到日本等國去狂購”。近年來,各行業企業“倒閉”、“關?!?、“破產”、“拖欠工資”、“業績下滑”、“虧損”等消息動搖人心。由于國內產能過剩嚴重,很多企業要么沒生意,要么靠低利潤走量維持生存。
除了外部環境,內在的惡性競爭也在吞噬制造業的好光景。為了維系客戶、保證有生意可做,一些企業不惜以“保本”姿態賣貨,加重了更多中小型廠倒閉風險。
“價格多低的生意都有人做!”現在看來,比“倒閉潮”更可怕的是“低價競爭”。
在買賣市場里,買東西嘛,當然要挑便宜的買,可關鍵的問題卻是,在客戶無法對產品質量進行鑒別的情況下,賣家無底線的經營,最終擾亂了市場,出現了餓死同行,累死自己,坑死企業的錯誤現象。
1.餓死同行
比如在同一個地區,有50家同類型的生產廠家,而同一個地區里有50家需要的經銷商,如果有一家工廠用低價搞定了10家經銷商,那剩下的49家就只有40個機會了,接不到訂單的就直接餓死。長此以往,市場就被擾亂。
2.累死自己
廠家毛利率控制在20%左右屬于正常范圍,可實際上有的廠家為了有生意做,毛利率5%也在接,有的2%,甚至更低。接到單了,當然高興,小作坊熱火朝天日夜不停地趕著工期,營銷部天天忙著發單,安排發貨。
在這看似繁榮的背后,廠家的日子真的好過嗎?到年底一算賬,除去工人工資,房租費,水電費,市場推廣費,物流費,衛生費,網絡費,電話費,各類罰款,唉,辛辛苦苦干一年,到頭來就剩下三瓜兩棗,還不如給別人打工賺的多,何苦呢?
近段時期,越來越多的企業負責人抱怨,低價競爭已經擾亂了正常的行業秩序?!安还苁裁礃拥漠a品,總有更低價格的產品出現。不管下游的用戶給出的價格有多低,總有人會接單。從生產的角度來看,這樣的價格根本無法保證利潤率,如果他們能做,那也肯定是在原材料和工藝上偷工減料了?!遍L此以往,行業的健康發展勢必受到威脅,中國制造的影響力一定會下降。
3.坑死下游客戶
有一句行話叫“買的永遠沒有賣的精”,不是內行人永遠不知道這行業這水有多深。買家以為占了個大便宜,殊不知最該哭的是自己。經常聽到各種客戶抱怨問題,殊不知原材料成本上漲嚴重,各方面成本居高不下,這么低的價格能買來什么樣的高質量的產品呢?貪圖便宜最終損害的是自己的切身利益。
客戶以為占了個大便宜,屬不知最該哭的是業主本人。兩個月前,小編店里來了個客人,說:我去年買的馬桶,從年初到現在,短短四個月時間堵了三次,光是請維修師傅疏通都花了180塊錢,叫我去幫忙看看是什么問題。我去了,一看,這個馬桶質量還不是一般的差,表面還看的過去,可關鍵地方水箱和排污口一看就是垃圾貨。使用不到一年水箱竟有漏水現象,排污口不僅是200mm的小口徑排污口還沒有施釉,最后我們把馬桶拆下來竟發現3個排污口。這樣的馬桶不堵才怪了!我問他:你這馬桶買成多少錢一個?他告訴了我,問我貴不貴。我說,你占大便宜了,你做的這個價格,拿我們按照標準來做,連原材料、人工費都不夠,不要說打廣告、銷售和安裝費,更別說是利潤了。最后由我們按照正常價格給他拆了重新安裝了一個。
中國商業會失去未來
——消費升級,中國泛中產階級在興起,物美價廉失去未來
中國的消費者在升級,中國已經不再是改革開放之初、那種整體收入和消費能力都比低的狀態,經過30多年的發展,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,人均收入更是比以前大幅提升,中國人甚至在2014年購買了全球46%的奢侈品,2014年,中國公民出境旅游突破1億次,境外消費超過1萬億,中國人成為了國外不可忽視的消費群體,甚至一些商場都專門推出了針對中國消費者的政策、甚至專門服務的導購。
這些都說明,中國的消費不再是過去的消費狀態,已經有了很大的升級,中國的泛中產階級正在興起。
面對這個沖擊,如果中國的企業不提升產品和品牌的競爭力,提高附加值,將會失去中國市場,中國消費者海外采購消費力證明了中國不是缺乏消費力,而是“中國的產品沒有滿足中國消費者成長、提升的需求”,如果不能提升,將會失去中國市場,倘若不能推出優質、有競爭力的產品,就如如任正非所說,將失去未來戰略競爭力。
低價競爭意味著企業不會有充足的資金投入研發、設計、制造,缺乏了研發、設計,企業就會在產業鏈關鍵環節失去競爭力,就會影響產品的品質和質量,就會在消費者心中形成惡劣印象,就會繼續拉低中國制造的形象,把消費者逼到國外購買產品。
這兩年,作為中國民企、中國科技領軍企業的華為之所以持續巨大成功,就是因為華為走到今天,一心一意提供好產品。為此,幾十年如一日,每年都拿出巨額資金搞研發。過去十年,華為累積投入2400億元搞研發,17萬員工中研發人員的比例高達45%。華為在全球設立16個研發中心,31個聯合創新中心,加入170多個彼岸準組織和開源組織。截止2015年12月3日,華為累計獲得專利授權50337件。全世界第一流的數學家、物理學家、化學家紛紛聚集在華為。
2017年頻繁提及的“供給側”調整,強化在供給側發力,也正是針對這一趨勢做出的高瞻遠矚的對策,工信部將在供給側改革發力,以增品種、提品質、創品牌為主線,開展改善消費品供給專項行動,促進輕工、紡織、食品、醫藥、智能硬件等產業創新發展。